%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13316087099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5-03-28
“女爱红装,男爱酷装”,大多数家长都传统地希望自己的儿子阳刚,女儿温柔。
然而,现在有些孩子的打扮,却颠覆了这个传统观念。
有些女孩子剪了短发,穿起了男装。
有些男孩子则喜欢起了可爱的小饰品。细心的父母发现后则会担忧,孩子这样做正常吗?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是否会造成影响?
妈妈发现,14岁的女儿晓雪突然之间把马尾辫剪了,换了一个清爽的短发。
带她去买衣服,晓雪不再喜欢以往那种公主款式的裙子,反而喜欢男款的衣服……
妈妈说,你是女孩子,怎么会喜欢男孩子的装扮呢?坚决不同意晓雪穿男装。
没想到,过了几天,晓雪自己偷偷去买了回来……
看着晓雪穿着男装,剪了短发,如果不是因为晓雪容貌清秀,有的时候还会撒撒娇,看上去还真的像一个男孩子。
不过,晓雪有时候吃饭、说话的样子越来越“豪气”,俨然一副女汉子的模样。
妈妈无可奈何的同时也很疑惑,女儿到底怎么了?难道是渴望变成异性吗?
广州听说吧青少年心理咨询解读:
青春期孩子喜欢“异性”的着装,许多孩子也表示身边不少打扮中性、异性化的同学。
性向不明的装扮,容易让人想到性别认同的问题。
青春期孩子喜欢“异常”的装扮,是他们的一个特点,多数孩子其实是通过打扮表达自己的意愿。
家长不妨从孩子的装扮,去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心理原因,再有针对性地去处理。
一、有自己的偶像,追星使然
许多青春期女孩子希望能够“帅气”,稍加了解会发现,现在中性感觉的偶像如今比比皆是。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偶像,对父母认同度高的,会模仿父母。
若在家中找不到想模仿的人,同龄人喜欢的偶像,既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
韩流”“日流”正盛行,装扮偏中性化,国内选秀节目选出的“花样美男”、“女汉子”大有人在。
女孩子若喜欢上一个打扮中性化的偶像,为了表达对偶像的喜欢,不知不觉会去模仿。
很多学校都有女生从衣着到发型乃至举手投足间,十足模仿被视为“女生男性化”极端标本的李宇春。
这种模仿,也是寻找社会认同的一种方式。
同学朋友都喜欢的偶像,自己也要用某种方式参与进去,才不至于异于常人。
有时候,连孩子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模仿和朋友共同的偶像,只是无意识地被大环境所影响。
因此,有些孩子喜欢中性着装其实只是单纯追逐流行,外表中性与内心中性是两回事。
家长对喜欢穿中性服装的孩子不需要紧张,也不要对之责骂,以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对孩子稍加引导即可。
二、对异性的好奇和性别认知的探索
在青春期,许多孩子都会对异性产生好奇,并产生过这样的想法:异性比自己的性别更有优势。
有个研究曾经说过,很多女孩子都会偷偷的在洗澡的时候小便,就是为了感受一下男孩子那种站立着尿尿的感觉。
男孩子会希望能够像女孩子一样得到关心和照顾,于是尝试通过异性的装扮去尝试做异性的感觉。
女孩子羡慕男孩子性格干脆、洒脱。以及,作为男孩,行事可以突破女性性别身份给自己带来的限制。
在电影《假小子》中,男孩子气的女孩劳拉干脆彻底把自己打扮成男孩“米克”,剪短发,穿男孩子的衣服,更像男孩子一样赤膊踢球、游泳。
影片微妙而温馨地勾勒出了劳拉在成长过程中,挑战性别身份时所面临的困惑。
其中一幕, 米克和朋友丽莎的都流露她们想要上场踢球的兴趣。但紧接着,丽莎便很无奈地说出,她之所以不能上场踢球是因为那些男孩子们不喜欢带她,嫌她不够好。
换而言之,并非她不想玩足球,而是因为足球被人们刻意地贴上了性别标签。她很清楚,一旦男孩们选择了踢足球,她作为一个女孩,就被众人排除到参与者行列之外。而她,不管自己的能力高下,喜欢与否,都只能充当一个心不甘情不愿的观众。
而劳拉, 因为拥有了一个男孩身份,使得她比与之能力相当的女孩丽莎,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活动空间。
可见,劳拉喜欢男孩化的真正原因之一,并非因为她对自己性别有认知障碍,而是她清楚地意识到,在传统二元论的两性社会中,性别身份可能对个人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她所抗拒的是自己会因为女性身份而被以男性社会为主的社会所拒绝,无法获得更大的能动性。
在剧情的最后,米克终于对丽莎说出自己的真实名字“劳拉”。
事实上,成年后很多人都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的性格并非对立的,而可以在同一个人身上并存。
很多打扮得中性化的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会再故意模仿男性的装扮。
对此,家长也不必过于担忧,多关注孩子,顺其自然就好。
三、通过另类装扮宣泄情绪
青春期孩子,通常比较冲动,有很多情绪要发泄。有些孩子为了反抗家长的管束,会故意穿一些奇装异服。
有些孩子本来穿着异性衣服只贪图好玩,而家长阻止后,却对孩子产生了负强化。
此时,家长不妨先放下自己反感的情绪,换一个角度来看孩子的另类打扮。
如果孩子有情绪发泄不出来,总会急于寻找一些方法来表达。
比如穿奇怪的衣服标榜自己很特别,或者穿大尺码的衣服来增加安全感。
孩子另类的打扮后面,一定有不一样的想法,家长一定要多和孩子沟通想法,这要比评价他们的穿着有用得多。
四、父母的教养态度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父母想要个男孩子,结果不随心愿,生下来却是一个女孩。
有些家长会把这个女孩子当成男孩子来养:
比如让家长女儿长期穿着男性衣服,这样很容易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
而异性装扮便是可能表现出的一种偏差教养态度。如果给六岁以内的幼儿异性打扮,就会使幼儿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潜意识地存在异性化的心理。
有些父母虽然没有让女儿做男生打扮,但是在话语、态度上无不表现出没有生下儿子的遗憾。
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是一个男孩该多好”,“你为什么不是一个男孩子呢?”
这样,女儿不由得会受到父母的暗示,心理也受到影响,为了让父母开心,不知不觉会改造自己,希望自己变成男孩子。
五、父母对儿女的性别角色期待
父母对儿女的性别角色期待一般不会混乱。然而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就期望子女既具有男性的果决、独立、坚强;又具备女性的体贴、温柔、细腻。也许家长自己没有意识到,但孩子会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和期待。这种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了“中性”孩子。”
广州听说吧青少年心理咨询提醒:
适当的中性化并非有害无利。
“兼有男性和女性特征优势的人比较独立、灵活,易被社会接纳,生存能力更强,更有利于人际交往。
例如中性化的女性兼具男性的独立果敢,在求职、个人发展上更具有优势。
因此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最为关键。家长要注意以下要点:
1.承认、赞赏孩子性别
性别认同是孩子自我认知的重要部分,只有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满意,才会对同性的性别特征抱有好感,并希望拥有这些性别特征。如果家长由于孩子的性别没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把孩子搞混来培养,就会让孩子厌恶自己本身的性别而发生性别错位。
2.性别平等教育
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使用带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行为,如“男孩子就应该怎样”、“女孩子不能怎样”等。相反,要鼓励孩子表达情感,不论性别,都应该被接受和尊重。
让孩子了解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有平等的权利和责任。
如在家庭决策中,男性和女性都有发言权;在家务活中,爸爸也可以系上围裙做饭、洗衣服,妈妈也可以做一些家庭维修工作;
在学习选择上,女生也可能擅长数学、工科,男生也可能擅长语言、人文;在职业追求上,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可以通过阅读、社交等方式,让孩子接触到各种不同性别的成功人士,包括女性科学家、男性护士等,让他们认识到性别并不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引导孩子认识到性别不应该限制他们的选择,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不受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束缚。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