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李:病态共生的亲密关系,实在是太恐怖了-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广州婚姻心理咨询机构|广州儿童心理咨询师|广州青少年心理咨询师 <%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热线电话
婚姻心理咨询

麦&李:病态共生的亲密关系,实在是太恐怖了

发布时间:2024-12-08


《再见,爱人》4开播后,“麦琳”已然成为了热议的公共议题。


在一出场时,麦琳身上打着的是“全职妈妈 ”,为家庭牺牲自我的标签。


在D一期的婚姻体检中,麦琳便表达了在她的人生排序中,李行亮排D一位,然后是两个孩子,父母,自己则会排在蕞后一位;


而当问道“你蕞渴望但未曾实现的梦想是什么”时, 麦琳的回答是希望李行亮站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并且在他们的婚姻故事中,麦琳是辞职陪伴李行亮北漂,一起度过艰难岁月,不舍不离的“糟糠之妻”。


这在当时的观察室嘉宾以及观众看来,麦琳是一个“很支持另一半”、全身心围着家庭转的女生。也有不少人为麦琳心疼,觉得她为家庭失去了自我,要好好对待自己,爱自己。



但在近期的节目播出后,麦琳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精神PUA”、“隐形NPD”、“窒息压抑”、“自我中心”“吸血鬼”......


麦琳的风评一转,大家不再同情她的献身,而是敏锐地觉察到了她的“献身感”背后浓郁的控制、共生意味,并且对于她自己、以及夫妻关系带来的伤害。在她高度宣扬的“付出”下,大家看到的是不平等的亲密关系。


有不少网友看完后都愤然发帖,“李为何这么能忍!”,“为何还不离!”,大呼看完乳腺结节都要增生了。


为何离不开?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来,麦琳和李行亮其实是一种「共生关系」,而达成这样的关系,并非是关系一方主导的,往往是关系双方形成的“共谋”。


  • 麦琳需要自己是处于“被需要”的位置,所以她选择了李,并沉浸在一心为伴侣家庭付出的“献身感”中;
  • 而李需要的是“被照顾”,所以他选择了能够全身心照顾他的麦琳。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照顾者”与“被照顾者”角色配对,共生关系也就此形成。



一、送不到“心趴”上的礼物


麦琳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在镜头下诉说他们关系里的矛盾点,送礼物问题。


麦琳控诉李行亮,一直以来送的礼物都送不到她的“心趴”上,而李也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无力,他也不断尝试去了解麦的喜好,但无论他送什么,似乎都很难让妻子满意。


于是他们在这件事情上便陷入了“鬼打墙”式的循环:麦不高兴李没送礼物——李尝试去猜麦的心思,送礼物——麦不满意,李便退缩——麦情绪爆发,觉得李一点都不爱自己,连礼物都不送。


这样一个循环下来,李的失望和挫败感不断叠加,到蕞后变成了节目上他所呈现出来的“回避”的状态,无法面对和理解妻子的情绪和需求;而麦的需求和期待则一直未被满足,不满不断累积,始终感到自己被忽略,负面情绪也在不断升级激化。



在关系里,麦琳需要的是一位能够很“懂”自己的伴侣,她需要伴侣来主动觉察自己的不安焦虑,并且能够去有效的安抚自己,所以在她看来,自己不用表达,李就应该知道她在想什么,也应该明白她是什么意思,当伴侣无法get到她的点时,她便陷入了无尽地怀疑和焦虑中,他是不是不在意我了?是不是不够爱我?


这就如同还未学会如何表达自己感受的婴儿一般,需要一位与她高度融合的养育者,在她不安哭泣时,解读她内在的复杂感受和情绪,满足需求并且做好安抚,帮助她去缓解内心的紧张、痛苦。


婴儿时期,母亲与婴儿之间会有这样一个共生阶段,对于婴儿来说,自体尚处于虚弱阶段,需要有强大的客体,来帮助ta去理解自己,照顾自己,满足自己需求。


这不仅仅是在生理上的照护,在心理上,婴儿能够感受到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未分化的,“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这样的内心体验是能够帮助婴儿获得对生活的基本掌控和安全感,度过此时混乱、虚弱的阶段。



而在伴侣之间,这样的“共生”却是关系的灾难和扭曲。婴儿时期未完成分化或处于半分化的个体,在亲密关系里会把养育者的角色投射给伴侣,将与妈妈的原始共生依赖不自觉地转化为对伴侣的共生依恋,在潜意识中把伴侣作为“精神父母”,带着强烈的理性化夫妻同体幻想,“你是我的伴侣,你得围着我转,你得完全懂我的心思”。


这种强烈的融合共生欲望背后是个体婴儿时期安全感的缺失,无法面对分离的孤独感,只能让两个人都死死地绑在一起,融为一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心智的退行,一种“巨婴”般的失能,并且将自身的所有需求和情绪放到伴侣身上,需要伴侣全盘负责,表现出吞噬般、压抑的依赖。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麦琳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高度敏感,对情绪价值有着高度的需求,并且需要伴侣高度关注她的形象;当遇到冲突时,也常常以情绪化的防御反应来处理,难以理性思考。


在麦琳内在的逻辑里,伴侣便如同她肚子里的蛔虫,情绪的容器:


“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如果你不知道,那就说明你不爱我,我就很失望,感觉很受伤,很愤怒;


你应该很照顾我,理解我,听我的,这是你的本能,如果你不听我的,不受我控制,我就很愤怒,很恨你,要毁了这段关系,以此来惩罚你。”


送不到心趴上的礼物,是麦对李的愤怒与失望,“他说爱我,那为何不懂我?不懂我,是因为他不肯为我花心思,不了解我,他不是真正地爱我?!”


这些愤怒失望,看似由面前伴侣的不解心意引起,但实际上指向的是我们内心里那个坏客体,是婴儿期未被满足的体验和创伤。



亲密关系里,灵魂的共鸣是能够带给我们美妙的体验,驱除孤独感,能够让我们切实感到 自己被看到,被认可。


但过度追求一位“天生懂我”的伴侣,是把伴侣放在了“妈妈”的位置上,希望着伴侣去承担成人自己的一部分;亲密无间的关系也并非成人该有的,靠得太近,追得太紧,反而变成了控制和负担,让伴侣恐惧逃离。



二、隔离回避的丈夫


看回李行亮,他也很清楚地感受到他们夫妻关系出了问题,但身处其中的他找不到原因,也不知该如何解决。


他尝试去跟麦琳讨论,跟节目其他人请教,但始终没能找到解决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身处其中他的无力、绝望、内疚和疲惫。


这种体验,也不断在他们的夫妻相处中重现。


例如麦琳说衣柜里没有自己的衣服,李也隐约中感知妻子在表达着什么,但他难以捕捉和理解,他能够回应的,只能是在理智层面,说没有衣服那就去买呗,钱都在你那;衣柜没有空间,刚好我们在装修新房子,那就把衣柜装大点。


在李看来,他已经在尽自己所能,去尝试回应,满足伴侣的需求,但若是没能看到伴侣的需求,无论如何回应,都难以使对方满足。



为何没能看到伴侣的需求?这不仅与伴侣的表达方式有关,也与我们自身的情感回应模式有关。


我们对于婚姻家庭的理解,其实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第七期的节目中,李行亮终于脱下包裹着自己的厚壳,与麦琳谈论起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来,在李的原生家庭中,父母都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爱沟通,一遇到矛盾冲突,都是忍一忍,偶尔会有几次吵得很激烈,爸爸会在争吵中爆发,“你再说我就跳下去”。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中,李习得的是以压抑来处理自己的情绪,下意识地认为表露自己的情绪情感是羞耻的,是不好的;同时,面对伴侣间的矛盾争吵,也是用回避的方式,“就像鸵鸟一样把自己埋进去”。


所以,麦激烈的情绪表达,会启动李潜意识中回避的防御机制在那一刻,李的内心的关闭的,情感的部分是僵住的,运行的只有理性层面。这也是为何李无法理解伴侣的情绪,无法镜映出伴侣的需求。



其实,面对情绪,若是我们能够沉下来去感受,情绪会告诉我们很多,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而去倾听伴侣的情绪,它会带着我们看到更真实的对方。


但遗憾的是,我们习惯的,是把自己的情绪当做弱点,拼命地压抑掩藏,把伴侣的情绪当成一个“问题”去处理;此时情绪便变成了“麻烦”,被回避掩盖,忽视搁置,而我们也失去了这一重要了解对方的契机


于是,在李行亮与麦琳的互动里,麦琳始终希望能够得到的是伴侣情感的回应和认可,但李始终在论“事”,一直用逻辑去应对麦的情绪需要。


形成了情绪焦虑的妻子和情感压抑的丈夫的关系“死结”,让彼此的矛盾冲突也在一次次无效沟通中升级激化,麦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情绪不断升级,而情感压抑的李情绪则不断累加,到蕞后崩溃爆发。



早年的经历会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在潜意识我们选择的,是能够重复早年关系模式的对象,在新的关系里再次上演内在关系脚本。


在这段关系里,李重复的是父母的婚姻模式,扮演着的某个“爱妻狂魔”、“好男人”的角色,当伴侣提出诉求和不满时,他无法真正理解、共情麦琳内心的情感需要,例如麦深深的自卑缺爱,容貌焦虑,只会用形式化的“哄”来试图解决问题,回避冲突。


面对麦琳,李意识上觉得自己是以丈夫,伴侣的角度去安抚妻子,但实际潜意识中李始终是困在自己的内在关系脚本中,并投射到当下的关系中,并没有真正去看见伴侣,看见真实的关系互动。



夫妻之间一次次的无效沟通,既与双方无法清楚去表达自身需求感受有关,也与各自内心对伴侣角色所投射的部分有关。


当双方都在投射,那必然看不见真实的对方,也看不到真实的关系,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沟通,必然是扭曲的,无效的,也是令彼此挫败的。


想要关系继续下去,错位的角色便需要回归原位。



三、放弃共生,建立真实关系


节目播到现在,李与麦的关系从初期的“他们来秀恩爱的吧”、“不是参加离婚综艺,是上恋综”的形象变为充满扭曲、压抑、控制的关系。


这也与共生关系发展历程极为相像。


在共生初期,双方都能尝到共生带来的“甜头”,那种空缺许久的部分终于可以在另一个身上补齐,彼此紧密联结,共为一体,内心的小孩都感觉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父母”。


但我们终究是独立的个体,过于紧密和追求一致性,是要以付出自我为代价的,势必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压抑窒息


这也是为何李行亮在近两期节目中表现出绝望、内耗的原因。他明显感受到自己已被耗竭殆尽,负载超荷,自己不断在用牺牲自己需求,忽视自我感受的方式去面对麦琳的情感索取,陷入不断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之中。每一次负面情绪的积聚,每一次压抑的自我表达,都使他感到更加孤独、无助。


而麦琳内心的情感需求始终无法得到镜映,内在空虚缺爱驱使着她不断向外去索取,以付出来获得爱、理解和认同,让自己心累,也让伴侣疲惫。


看似相爱,实则彼此的联结是断裂的。




而关系的本质是我与你,我能确认我是一个主体,也能把你视为一个不同于我的别人。这样的两个人才能构建真正的关系,看见真实的自己和对方,真正地让关系滋养彼此。


走出共生,意味着我们要经历分离,学会独立,让自己成熟。


婴儿从共生走向分化阶段,是从意识到“妈妈是妈妈,我的感受不代表是妈妈的感受”开始。“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关系里是有着清晰的边界的,所以伴侣会有与我们不同的地方,我们想要的,也不一定是伴侣希望的。


意识到这一点,是我们从共生关系中开始学会分化;放下“以我爱你的方式去爱我”的期盼,也是我们真正地和伴侣建立联结的开始。


我们是不同的,我的感受你不一定能够懂,所以我们需要时时去与伴侣沟通,对伴侣始终有一颗好奇的心,两颗心灵间深刻而自由地交织着。如何有效地沟通,让彼此都懂对方内心的需求感受,这是需要两人不断去练习磨合的。


婚姻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空间,能让人在其中练习区分我和你,学习分化,修复我们过去的创伤,形成新的关系脚本。而这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孤独,这是分化的代价。


也许会感到恐惧不安,自己好像被抛弃了,无人能够回应;也许会困惑,为何身处关系里还是会感到孤独......这份孤独并非每个人都能耐受住,因为它并非当下关系的产物,而是我们母婴关系的重复。


如何耐受并消化孤独,这也往往会触及我们核心的部分,可能我们会看到自己脆弱的部分,看到自己的伤口,看到被掩盖的暗面......


这是我们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寻求身边的支持资源,有意识地自我觉察,自我关怀,若可以,选择进入心理咨询中开启一段深度自我疗愈的旅程也是一种爱自己。




写在蕞后:


一个人内心是充裕、滋养、安全时,自然能够好好去爱另一个人。而健康的亲密关系,是我们可以不远不近,舒服地待在一起,安全、稳定、有边界,有相互依偎的温情,也有舒展自己的自由。


要相信,“好的爱情,只会发生在独立自主的自由人当中”。



▎本文为广州听说吧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情感咨询:如果意识不到这点,亲密关系很危险

亲密关系:糟糕至极,却又无法自拔的糟糕关系

“分开多年,我还在做噩梦”:如何真正走出糟糕关系?

浪漫关系攻击:攻击、破坏关系的背后

关于婚姻的真相:隐形攻击是婚姻关系的“杀手”

婚姻心理咨询:夫妻关系中,经常相互指责,如何调整?

婚姻心理咨询:婚姻里的“冷暴力”,足以逼疯一个冷静的人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