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020-34371477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3-09-26
生活中,你有遭遇男性凝视的经历吗?
01
在豆瓣话题#你所遭遇的男性凝视#中,我看到了一些留言:
“我一同学发微信问我‘你们单位每年有那么多实习小男生,有没有看上你的’,我回了‘你有病?’,他居然还问我‘哪句话有毛病’还指责我随便骂人,当场我就把他拉黑了。”
“高中时候我吃冰棍儿被围观了,在超市买黄瓜还被男的嘲笑,当时不懂,只觉得莫名其妙又有点不安,后来了解到生殖器崇拜才知道,真是恶心。”
“常常被问到‘我一女的’,为啥要长那么高。”
“读到博士,过年回家我那些远到不行的亲戚总跟我妈说‘怎么还读啊,你就不怕耽误了嘛’,每次都好想回他们一百个白眼。”
“会使用男性凝视的人不止男性,从小到大,我妈妈就一直以‘女孩子要.......’开头来对我的行为进行限制,
比如‘女孩子吃饭不要把脚放在椅子上,难看’、‘女孩子不要把腿叉开着坐,难看’”、‘女孩子不要笑得那么大声’、‘女孩子说话的时候不要那么多动作和表情、难看’等等。
后来我问妈妈说,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做?男孩子就可以了吗?蕞难过的是,她不说话了。”
留言有很多,透过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男性凝视”下她们内心的害怕不安和愤怒抗拒。
“不就被看几眼吗?又不会掉块肉!”一些人会有这样的想法。
但正如辩手席瑞所指出的“男性凝视里蕞大的问题就是,“凝视”不是一种审美静观,而是带有性攻击性的偏见隐形暴力”。
被“凝视”的女性,会更多地体验到不安、沮丧、孤独。
02
什么是男性凝视/父权凝视?
“男性凝视”,是一种站在异性恋男性视角的、对女性的“观看”。这种凝视在给男性赋权的同时性感化并贬低了女性。
虽然从生物学上来看,我们从青春期早期开始,会觉醒亲密关系方面的需求,生物上的本能会驱使我们将异性视为潜在的伴侣,但“男性凝视”是对这种自然本能的扭曲,它把女性作为被动的物品,用来拥有和作为道具使用。
在这样的视角下,女性被放置在从属的位置,并且会被物化成工具,剥夺了生命的尊严和自由。
从本质上来讲,男性凝视阻碍了女性的被赋权和自我拥护,同时鼓励了女性自我客体化。
03
显性的男性凝视
对女性该处于怎样的位置的规训,可以说从女孩出生便开始了。
对外貌的关注,对“好身材”的追求,女性从小便被鼓励去成为“完美”的女性。
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女孩们注意自己的外表,甚至都在对女孩们进行外表戏弄。
女孩们也深谙各种“藏住”小窍门,“如何藏住小肚子”、“如何藏住(减掉)拜拜肉”、“怎么穿显瘦/显白”、“如何藏住脸上的痘痘、黑头”......
各种“藏住”的背后其实是对自己身体的挑剔和不接纳,而这样的自卑和挑剔,是在外界的眼光和规训下慢慢产生的。
并不是说女性打扮自己,追求美便是在迎合男性凝视,而是要去思考:
我们对于女孩真实的一面的宽容和容许度有多高,我们能否允许女孩有社会规训之外的更多面,有自己的声音、有传统父权设定外的人生叙事。
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又是否可以不再是虚弱的受害者,只能靠着“强大”的男性来拯救;或者是浪漫爱的追求者,人生的幸福和自我价值在于收获一段美满的爱情。
女性是否可以有不同的路去探索,展现出女性在传统叙事角色外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角色,不是谁谁的女儿、妻子、妈妈,而是自己人生的“女王”,是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04
男性凝视,不仅凝视女性,也凝视着男性。
“凝视”底子里的逻辑是强者对弱者的倾轧,它规定了“男性”要扮演着强者的角色,“女性”要扮演着弱者的角色,催生出厌女、“阳刚男性”等病态心理现象。
而在这样语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且互相尊重的,而是带着更多的功利价值,物化性质的扭曲关系。
女性无法自洽地发展自身的能力,而男性则被架在被隔离的位置上,无法吐露自己内心的脆弱和真实的情绪。
男性不知道该如何去倾听另一半的声音,不知道该如何去共情、理解自己的伴侣,因为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他们并没有被如此要求,也从未受过如此的教育,而这明明是维系亲密关系重要的能力。
正如观众对综艺《再见爱人3》里三对嘉宾犀利的评价,“旧男人、新女性”,“综艺里的男性携带着满是男性经验的出厂设置,进入了婚姻,看不见另一半的真实需求”。
当女性在亲密关系中拥有自己的力量,希望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时,对伴侣的角色期待不再是照顾者,而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时,男性却还局限于传统的男性伴侣角色中,感觉到自己被抛弃、不被需要、在关系里找不到自我价值感,自恋受损。
从这一角度看,男性其实比女性更依赖、更需要传统亲密关系。
05
被内化的男性凝视
可以说,女性从出生之后便暴露在“男性凝视”之下,它会透过养育者的凝视,渗透在女性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豆瓣留言中那位网友的妈妈对她的规训;比如高考填志愿时,总有些长辈会说女孩子就要当护士/老师,轻松点,但却不会问问女孩子的兴趣和特长.......这些微妙的细节差异在无形之中告诉着女孩子们“你要成为的是这样的人”。
而这些声音会在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认知的建立过程中持续存在着,并且有时会成为主导的声音。
“如果不能战胜敌人,就加入他”,为了生存,为了不让自己感到那么痛苦和愤怒,我们启动了“向攻击者认同”的防御机制。
我们会自然地内化,并认同群体里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我们成为了凝视目光下的被凝视者,同时也成为了男性凝视的凝视者。
这便是内心诸多冲突矛盾的源头,内在的“我”和外在的“我”是处于一种审视者和被审视者的关系。
内心存在着一个“审判者”,总在审视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总在批判着我们方方面面,打击着我们想要尝试的心。
从而产生了不好的感受,我们觉得自己是不够好的,自己的言论、行为是不得当的,自己是糟糕的,陷入了恐惧、羞愧、伤痛、孤独中。
“去试衣服穿不下,是我太胖了吗?”
“我跟他讲了这么长时间了他还听不懂,是我沟通能力有问题吗?”
“他不喜欢我,是因为我没那么漂亮吗?”
“婚姻出现问题了,是因为我没做好妻子的角色吗?”
“孩子老生病,是因为作为妈妈的我没有照料好吗?”
......
内化的自我跳出来,通过否定自己,摧毁自己的自信心,攻击自己,进行自我打压。
而女性这种对自己的“恶意”是非常微妙的,甚至是无意识的。
同时,带着这样的内在认知进入到关系中,投射出的便是女性很弱,需要被照顾,需要被呵护,囿于弱者的角色,否定自我的力量,也逃避着自我成长的责任,让自己处于被动的位置。
06
反思男性凝视,蕞终的目标是让我们自己能够面对真实的自我,找回自己人生的主权。
电影《时时刻刻》里三位不同时代的女性,尽管面临着不同的境遇,但当自我价值在生活中受到冲击、甚至自我迷失时,她们依然尝试着去寻找自我身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势必会受到时代的阻力、来自世俗眼光的拷问,但蕞终她们依然选择坦然地直面人生,面对真实的自我,勇于面对自己的人生,即便是要付出过去安定日子彻底颠覆的代价,也坚定追求着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心中的那道审视的眼光再次出现时,能有另一道温暖包容,有力量的眼光告诉自己,“我已经足够好了”、“这一切是我值得的”。
即便被打上“出格”的标签时,也能够告诉自己,所谓的“格”,只有我们自己能够界定。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已做原创保护,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