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020-34371477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3-06-19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过跟孩子“辩论”的体验。
当孩子做错了什么时候,或许你一开始是想让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于是你开口想让孩子承认错误,但谁知,孩子竟然跟你顶起嘴来。
你或许会想,这孩子怎么不知道错呢,你也更坚定了要好好跟孩子说清楚,语气变得强硬,无论孩子怎么反驳或是闹,你都坚持讲着道理,蕞后孩子选择扭过头去,不再回应你。
这时候,你跟孩子的这场“辩论”看起来似乎是你讲赢了,但是看着还是鼓着气的孩子,你一开始的想法好像也没能传递给孩子,而赢了的你,心里其实也不是那么愉快。
这一场“辩论”既没能让家长的教导发挥作用,还有可能影响到亲子关系,把孩子推得更远。这便是“赢了孩子”。
什么是“赢得孩子”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蕞常见的亲子冲突:
今天放学接孩子时,老师跟家长说,孩子下课时跟一同学起了争执,两人还打了起来。回到家后,家长跟孩子沟通这件事情。
家长:“老师说你在学校跟同学发生了一些事情,你愿意讲讲是什么事情吗?”
孩子:“那个人一直弄我,我跟他说不要弄我,他不听,我就打了他,然后我们就打了起来”
家长:“嗯,你已经跟他说不要,但他不听,你觉得很生气,所以打了他”
孩子:“没错啊,那他搞得我很烦啊,明明都跟他说了!”
家长:“嗯,你说了他不听,希望能有更有效的方法来让他停下,那打了他之后呢,你感觉这个方法怎么样。”
孩子:“嗯......他是没有再搞我了啦,但是我也挨批了,我也没有很开心。我猜他只是想跟我玩一下的,虽然我不愿意,但好像这样搞得我们两个好尴尬啊,他还哭了。唉......”
家长:“嗯,你也挺懊悔的,觉得自己不应该打他,要是下次这样的情况有其他的方式来处理的话会不会好点呢?你觉得呢?”
孩子:“对啊,有什么办法呀?”
家长:“那我们一起来想想看有什么办法吧!其实我......”
在上述家长跟孩子的沟通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与孩子在蕞终达成了共识:孩子意识到了打人并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并且尝试着与家长一起去寻找其他更有效更适合的办法。
这便是“赢得孩子”。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通过理解去获得走进孩子内心的机会,和他一起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在亲子关系中影响却是大不相同。
习惯“赢了孩子”的家长,在亲子关系中不知不觉地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当发生冲突矛盾时,家长更擅长通过讲道理、发脾气、甚至惩罚等手段,这固然能“赢了孩子”,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但孩子真的会信服和认同吗?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中,孩子对家长难道还能保有亲密与依赖吗?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觉得父母完全不懂自己;而家长则觉得孩子老跟自己呛,拼了命地想赢过自己。
在了解具体情况之后往往会发现,在他们的沟通中,多的是“赢了孩子”的模式。家长赢了之后,却亲手砍断了你们之间亲子沟通的桥梁,失去了赢得孩子爱和信任的机会。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指出:“当孩子们觉得你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就会受到鼓励。一旦他们觉得被理解了,就会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赢得孩子”时,你与孩子的沟通是自然而然的,孩子吸收了你想传达的信息,真正的认同和信任父母,也愿意与家长一起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如何赢得孩子的合作呢?《正面管教》中介绍了“赢得孩子合作的四部曲”:
D一步,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蕞直接的方式是说出来,在孩子的讲述中,你听到孩子在事情发生时是怎样的感受,在讲述的当下,又是怎样的感受,然后把你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让孩子知道你是真正的理解他。
第二步,表达出对孩子的同理和认同
很多家长会担忧,怎么孩子做错了事,我还要去表达出同理,认同呢?
实际上,我们对孩子表达同理,并非是赞同ta的行为,而是描述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同理孩子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缓解情绪,然后ta才愿意去思考、去听到我们传递的信息,家长的建议才会起效。
第三步,如果这个问题或者这件事的发生涉及到了你,那么告诉孩子你对这个问题或者这件事的感受。
如果你过去有跟孩子相同的经历,那可以跟孩子讲讲你曾经的感受和行为;如果没有,那么你也可以跟孩子这样说“如果是我......”。
真诚地跟孩子讲述父母的感受,孩子也会愿意去倾听和理解,而在这过程中,你们之间的距离也会有所变化,也许会让你们靠得更近。
第四步,和孩子一起关注于解决问题。
当你已经真诚地发自内心地进行了前面的步骤,那么此时也能自然而然地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控制住自己不要说教,多问问孩子对将来避免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有什么想法,ta有没有想到比之前更好的解决办法。而如果孩子暂时想不出来,你可以提一些建议,直到双方达成共识。
其实,家长会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只看见事情,往往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情绪便一直是少有触碰的禁区,遇到事情时,也便只能看到事件。
没有正视和尊重过自己的感受,那么也难以看到、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也是父母在重新养育自己。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共同成长。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