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020-34371477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3-06-03
网上有个热门的问题“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生活会有多苦?”
下面回答,有从自己的真实经历、有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传达出了一个信息: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真的生活很不容易。
童年的体验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基调。
爱流向了不缺爱的人,而苦难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这些话让很多人深感无力,但事实就是如此不公平。
因为没有体会过爱的人,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爱意,更不会教会别人如何爱自己。
而从小在家庭氛围好的人,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为何会说,爱更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阿德勒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为什么童年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这里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性格类型,我们的行为模式,我们很多信念都跟原生家庭有直接的关系。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一个人这一生的关系模式、人格特质、行为模式在6岁前就基本形成了。所以一个人这一辈子的关系模式和人格特质都是6岁前的强迫性重复。
简单讲就是,我们儿时跟母亲的互动模式,就是长大后我们人际关系的雏形。
你儿时是如何跟父母互动的,那么长大之后你跟别人的相处模式,也沿用以前的那套模式,而且你还会诱导别人像儿时父母那么样对你。
这个就是心理学上的投射性认同,就是投射给对方一个特定的反应,对方认同了,当然可以解释为你诱导我对你的反应做出特别的反应。
对于从小缺爱,缺关注的人而言,就是它会诱导别人以缺爱,和忽视的的方式对待他,所以想爱的人得不到爱,想逃离虐待的人,再吸引童年时代虐待自己的人的,心理原因就在这里。
为何苦难也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同理,一个人的信念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么「A可能有很好的物质条件,TA明明可以不要过得那么辛苦,但是TA依旧让自己过得很辛苦,很劳累,然后自我感动。
很多人都觉得这样的人很奇怪,但是从心理学的层面去解释的话,这是TA的潜意识的信念在作怪:
他们一直觉得吃苦是一个人必须的高尚品德,那TA表现出来的可能就是每做一件事情必须要吃一定数量的苦,今后经历一定数量的挫折,我才能做成功,这就成了一种强迫性的重复。
从精神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相应的动机,所以很多事情当你搞明白了自己的动机,事情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当潜意识的内容意识化"问题就会得到很好解决了。
从小缺爱的人,应该如何去理解“缺爱“这件事呢?Ta们又应该如何做到自洽,和自己好好相处呢?
缺爱的孩子,要认识到,小时候缺爱并不能等于永远缺爱。
相反,对于缺爱这件事,我们需要用一个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人格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新的人生事件,于是同时也被这些事件所塑造。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或者事都可以把你从小缺爱这个状态里拉出来,打破强迫性重复。
比如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朋友,都在帮你不断缓解缺爱的状态。你自己给自己的爱,也可以逐步填满你内心的空洞。
因此只要你有意识给自己爱,随着时间发展,你会越来越远离缺爱状态。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