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020-34371477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2-07-29
01
周末,几个许久没聚的好姐妹相约在小A的家中。聚会期间,小A非常忙碌,大夏天的,还闷在厨房给姐妹们整出了10几道菜。
姐妹看她忙得满头大汗,就劝她说,少弄一点,还有各自带来的一些小吃甜点,已经够了,赶紧来休息休息吧!她没听劝,说难得来一趟。
姐妹还想劝,另一位便说,哎呀,你又不是不了解她,她就是喜欢这样的啦!总想要对别人照顾周到,你让她不干,她还更难受呢。
于是劝说的姐妹马上转变态度,向小A提出要帮忙,然而也被拒绝了,小A说怎么好意思让客人干活呢!
就这样,一整天下来,姐妹们在客厅吹着空调聊着天;而小A自己在厨房里热火朝天的忙活着。
明明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但不知为何,小A的心里有股莫名的感觉,沉沉的,压在她心头上。
小A,育有一10岁孩子,与丈夫感情和睦,是大家眼中的好妈妈、好妻子。
多年来,孩子与丈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包揽家里的一切,让丈夫能心无旁骛地工作,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
为了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她辞掉了工作,当起了全职妈妈,也不忘参加了各种育儿培训,成为大家口中的“超人”妈妈;
丈夫在工作中遇到困扰,她耐心陪伴,安抚他的情绪,是丈夫的贤内助;
当朋友遇到困难,也是尽心尽力地为ta们排忧解难,不求回报。
在他人眼里,小A过得幸福美满,只有小A自己,却常常感觉内心空洞、无力、恐慌,也不清楚是哪里不对劲。
特别是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对于小A的关心越发不耐烦,与小A的争吵越来越频繁。
一次,孩子对小A的关心表示烦躁,朝着她大吼道,“妈妈,你能不能不要老是盯着我跟爸爸,看看你自己好不好!”
小A当场愣在那里,不知该如何回应,心中感觉有什么东西裂开了。
在丈夫回家后,小A尝试着提起这件事,丈夫回应说,家里的事你管就好啦。随后,说起自己工作上的烦心事,小A立刻把这件事抛之脑后,关心起丈夫的事情来。
当晚,小A失眠了,脑子里反反复复都是孩子的那句“看看你自己好不好”。
在这时,小A才恍然发觉,自己不知道多久没添置过新衣物了,而丈夫和孩子都有她每季度为他们精心挑选购买;
丈夫也很久没送自己礼物了,明明一开始就算被自己说浪费钱,他还是会每月送花,但现在连周年纪念日也只是带小孩出去玩而已;
久违的姐妹聚餐,自己并没有享受到与姐妹轻松聊天,聚前考虑大家的需求,决定场地、时间、菜品;
聚时操心各位带来的小孩;
结束时,安排好大家的返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小A的生活中全是别人,而自己,不知所踪。
02
习惯性地照顾别人,却无法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照顾,甚至对“被照顾”这件事感到恐惧、不适应,这样子的人,被心理学家鲍尔比称为强迫性照顾者。
ta们在亲密关系中,多是扮演“给予者”、“付出者”的角色,而很难去做一个接受者。
就像《马男波杰克》里的卡洛琳提到关于被别人照顾这件事时所说的,“我会怕我会失去一部分的自我,我怕如果我让别人照顾我,那我就不再是真正的我了。”
小A如此热衷于照顾别人,是因为“照顾他人”已经融入了她的自我中,对于自己的定位便是“照顾者”,如果不能照顾别人,让别人来照顾,那便是失去了自己的角色,自己也不再是自己了。
然而,长期总是一味的照顾别人、关注别人需求的ta们,是否就没有ta们自己的需求了呢?答案可想而知。
只不过是,对于自己的需要,ta们往往是忽略、压抑了,不愿去表露出来。久而久之,甚至有时都不再察觉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了。
小A面对好姐妹对自己的体谅关心是拒绝的,好像承认自己的需要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一般。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爱、被关怀的需要,去表达去满足自己是人之常情;
可在强迫性照顾者眼中,表达需要变成了一种软弱,一种失控,充满恐惧与羞耻感。
被忽视、压抑的需求会自己消失不见吗?并不会,不然,小A也不会失眠了。
像陀螺一样,一直围着别人转的小A,在孩子的“提醒”下,才意识到转个不停的自己也需要休息,需要别人的关心,需要被照顾,需要被爱。
一直被压抑的需求不仅不会消失不见,反而会加倍向自己涌来。
可惜的是,总是表现得很独立、为他人排忧解难的ta们,往往在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却总是一个人逞强去面对。
这种没有人可以依赖的孤独,也是强迫性照顾者常常会有的体验。
03
照顾者们形成这样的行为模式,很大的原因是小时候做了“父母的父母”。
小A的爸爸是个强势的人,看不惯孩子软弱的一面,所以,小A从小不能在爸爸面前哭,也不能撒娇,因为这往往会招致爸爸的羞辱,甚至是惩罚。
爸爸经常对小A说:“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在爸爸的影响下,小A只能压抑、否认自己的感受,不敢向别人表达需求,坦露自己脆弱的一面;对于表达自己需求的羞耻感,也来源与此。
而小A的妈妈,则是个软弱、不敢忤逆丈夫的人。面对丈夫的蛮横,妈妈只会躲起来默默流泪,转身向女儿寻求安慰。
年幼的小A,没能得到父母的情绪照顾,反过来,还要照顾父母的感受,做妈妈的情感支持。
本该被照顾的年纪,父母却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功能,孩子被迫转变角色,成为了“父母的父母”。
没能被爱、被关注的小A,面对冷漠的父亲、软弱的妈妈,靠近父母的蕞好方法,便是让自己“强大”起来,承担本该由父母完成的家庭职责,在情感上照顾父母。而这,对于小A来说,是她与父母建立链接的惟一方式。
早年经历了被迫“父母化”,长大后成为了强迫性照顾者。但照顾好了他人,却没能照顾好自己。
04
鲍尔比指出,孩子与父母的“角色互换”,可以说是一种情感虐待。
对于扮演了“父母”角色的孩子来说,“父母不在”的感受是累积的,它的影响不亚于任何实际的、急性的丧失所带来的情感影响。
蕞明显的影响,便是改变了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
强迫性照顾者早年经历中以照顾的方式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对他们来说,一旦不能去照顾父母,那么可能会失去父母对他们的关注和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安全基地。这种内在信念会跟随着他们长大甚至贯穿一生。
因此成年后,他们依然使用着这样的建立情感联结的方式去经营亲密关系。
意识上,一直以来需求没能被满足的缺口,内心时刻渴望被爱、被关注、被照顾,驱使着他们想要寻找一位能呵护、照顾自己的伴侣;
而潜意识里,强迫性地重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在与伴侣的相处中不知不觉地扮演了“照顾者”、“给予者”的角色。
就像小A一样,无法安然享受丈夫的付出,拒绝朋友的体谅与帮助,感觉自己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助。
在这里,想告诉小A,告诉强迫性照顾者们:“在照顾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照顾自己。
记得抱抱辛苦了那么久的自己,告诉自己不是只有成为一个“照顾者”才能获取爱,你自己本身就值得被爱。”
▎本文为中心原创文章,转载时请标明出处,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权利。
相关阅读: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