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Status="404 Moved Permanently"%>
咨询热线:
020-34385911
020-34371477
微信预约:
13316087099
发布时间:2020-05-23
文:心理咨询师谭素怡
一部由倪妮和冯绍峰主演的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该片讲述了北漂青年蒋亮亮和女友喵喵从相识到分手的全过程。
喵喵一开始是温柔体贴、处处为蒋亮亮着想的,但是他和包括前女友梅梅等女性之间藕断丝连、暧昧之情也让喵喵心中滋生种种不安。
渐渐地,喵喵的占有欲与疑心病开始显露,蕞后强烈到异常偏激:反对其出门跟朋友酒吧喝酒;试探男友跟女同事是否有勾搭;在家偷偷装了摄像头,偷偷查男友的银行消费记录;就连出差时,每晚都会定时电话抽查男主的行为活动;自杀威胁。
两人相爱相杀,一个追,一个逃,开始无休止的争吵与互相伤害。
电影内容过于真实,很多画面都能让有故事的人感同深受,看到爱一个人时深到骨子里的疯狂和绝望。比如女主的控制欲。
面对伴侣没及时回复微信、未及时接电话、出差等情况,有些女生可能像喵喵一样,没安全感,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而有些女性则安全感十足,淡定、信任、体谅,可以很好地处理亲密关系。
为何面对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模式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咨询中的重要议题——依恋关系。
什么是依恋关系?
依恋,是婴儿和其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这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成为了婴儿赖以生存的重要方面。依恋关系的形成从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并在孩子生命的前两年逐渐发展出一套模式。
依恋关系的形成与类型
当婴儿想表达自己的不适和需求时(例如对食物、温暖、安抚的需要),他们会向照顾者发出信号,以期得到让自己需求得以满足的回应。
婴儿能否感受到照顾者的回应,其回应是否始终及时,是否能贴近自己的需求不断调整其回应方式,都将为孩子的依恋模式打下根基。
安全型依恋模式——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需求十分敏锐,总是能及时获得爱的关注和情感支持,建立蕞初的安全感,产生对父母与外界的信任。父母在身边时,既享受与父母的互动,也可以独立在自己的世界里玩乐。在父母离开时会低落,当父母回来时能被顺利安抚,重新投入父母的怀抱。
回避型依恋模式——孩子觉得父母疏离而冷漠,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避免因对母亲有渴望和期待却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孩子会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要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因此,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紧张忧虑,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对于父母的安抚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躲开。
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回应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有时候表现得很关心,而有时又不在乎,他们难以确认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的,甚至会产生被虐待与被忽视的体验。他们充满困惑、焦虑、不安、恐惧,无法预知父母何时回应,以及给出怎样的回应。因此,对于父母的离开会表现得极度抓狂、崩溃,而当父母回来,明明渴望寻求与父母的接触,却不愿意立即投入父母的怀抱,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他们的内心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抚,另一方面又把父母推开,想惩罚父母离开的行为。
依恋类型如何影响我们的婚恋?
依恋理论认为,我们与我们小时候的“重要他人”(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会继续延伸到我们成年后的爱情和婚姻中。我们对于母亲的依恋己经内化到自己的内部工作模式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母亲的依恋投射到伴侣身上,也会将与母亲的依恋模式表现在和伴侣的关系中。
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在婚恋关系中的表现是这样的:
安全型依恋——我享受亲密关系,能安心地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太亲密。
这类个体温暖而有爱,能够很好地理解和交流自己与他人的情感,能够相信自己也相信对方,容易与伴侣建立和谐稳定的亲密关系;
回避型依恋——我无法忍受别人太过靠近我。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不舒服甚至紧张,很难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
此类内心不安全个体,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隔离到自己都不能察觉自己的感情。对于体察别人对自己的感情有困难,即使被示好,首先感觉到的是怀疑。在恋爱中,既渴望亲密又恐惧真正走进亲密关系;
焦虑—矛盾型依恋——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但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
焦虑与矛盾是此类不安全依恋者在关系中蕞常见的心理状态。强烈渴望亲密无间的爱情,由于对自我的不稳定认知,希望从伴侣身上获取足够的关注、重视与认可,以避免被忽视、被抛弃、不被爱的糟糕体验。因此,一旦建立关系,便疯狂地期待能与伴侣牢牢绑在一起,希望对方时刻看见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往往这样的模式会把别人吓跑,当伴侣稍微表现出一丝想要逃开的感觉,他们就会焦虑不安,担心对方不爱自己,产生极度矛盾的表现:既渴望伴侣坚定保持亲密,但又无法信任对方的爱,用对抗、折腾的方式来考验对方,却将对方推得更远。而当伴侣真正要离开时,又无法承受,崩溃纠缠。
女士AA就是这样一种恋爱模式,男友因为受不了她的“控制欲”而与她分手了。
她和男友经常因为“微信秒回”这件事而吵架,每次给男友发信息,超过5分钟没回复就会很生气和焦虑,觉得对方不爱、不在乎自己了;男友上班或出差时没及时接电话,她会心慌和着急,幻想对方是不是在和其他异性暧昧,已经脑补了手撕渣男的精彩场景;约会迟到了,她都会先在心里骂了对方一万遍,甚至想好了分手的台词……
她总是患得患失,想要掌握所有。于是经常翻手机,查每一条通话和聊天记录。总会和男友吵架、哭、闹,让他解释,或者故意晾着男友,很长时间都不理他,同时希望男友能主动发现自己为什么生气,然后来哄自己。
男友常常觉得很困惑,虽然一开始很耐心地哄、劝,以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但发现她三天两日来这么一回,感到非常心累,几次提出了分手,AA哭得很伤心,妥协哀求他别离开,说只是太爱他,害怕失去他。但男友蕞终还是受不了她的折腾,坚决地和她分手了。
AA在进行自身探索后,才发现作天作地的自己,其实是把那些恐惧不安、害怕被抛弃、渴望被关注和照顾的情绪,隐藏在了愤怒和焦虑之下。
而她的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很有可能是这些不恰当情绪表达行为的源头。
如果她的男友偏向于回避型依恋类型,那情况会更糟糕。多半会有如下场景:她发泄不满,向男友索取爱,男友则对她予以搁置和冷淡的态度,拒绝跟她沟通。她的不安全感加剧,会更加疯狂施压男友,从而引发更大冲突。
依恋风格对于亲密关系的影响如此大,如果可以,我们当然希望从早期的亲子关系中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但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无法决定早年的经历。
亦舒小说里说: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帖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
一个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是否终其一生都在找一个能够及时回应、给自己足够情感支持的伴侣呢?
实际上,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其择偶对象也常常不是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而是接近于其父母的依恋类型的个体。因为只有这样的依恋模式才是其所熟悉的,才能够使他们感到“安全”。由此可以理解为何如此多的人在屡次片体鳞伤后还会不断反复重蹈过往的感情轨迹。
当我们的依恋模式并非安全型,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熟悉的模式、建立更健康的模式呢?
其实,一个人的依恋类型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内心的逐渐强大,有着更多的可能空间,无须放弃希望,走入绝望。
亲密关系经营得好的人,并非从不犯错,而是善于面对问题探索根源,懂得弥补不足修复裂痕的人。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干预,通过一段安全、稳定的咨访关系,陪伴自己建立更成熟、健康、安全的内在模式,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为伴侣而去负责和努力的有效途径。
听说吧温馨提醒,如您遇到婚姻感情等困境时,请及时与广州婚姻心理咨询 m.020xlx.com联系,您的困扰有我们的专业帮助!
当您或孩子出现情绪、学习、行为、人际等心理问题,或你们的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请及时与广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wap.020xlx.com联系,切勿延误而失去了治疗时机!
热线:020-34385911、34371477, QQ937326707,微信:13316087099